站内公告
画廊承诺
1、北京拾得堂书画网(以下简称:“拾得堂”)不经营书画赝品。凡在拾得堂购买的书画作品,如作品的作者提供书面材料证明系伪作,除退还本金外,另按购买价的10%进行赔偿。
2、汇款时请注明作品编号、作者,款到当日,拾得堂即以特快专递形式将作品寄到贵处。
3、对于拾得堂售出的作品,顾客如有不满意的地方,在书画作品未被损坏、调换;收到书画作品72小时内与我们联系。为了保护您和其他消费者的利益,对于没有质量问题的书画作品,恕不退换。
推荐名家
李骆公(1917~1992),中国著名书画篆刻艺术家、艺术教育家,为天津美术学院创始人之一。李骆公原名英,后名立民,笔名黑沙骆...[更多] 胡公石(1912-1997),江苏盐城鞍湖人。自幼爱好书法。1935年毕业于上海暨南大学,毕业后师从于右任,为于右任的入室弟子,并...[更多] 莫乃群(1911-1990),广西藤县人。曾任广西大学教授、桂林《广西日报》和《广西日报》(昭平版)总编辑、1945年加入中国民...[更多] 秦咢生(1900.1.28.--1990.2.9.),中国著名书法家、印学艺术家、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,秦派书法创始人。原名寿南,字古循,初...[更多] 赵朴初,1907年11月5日生于安庆,卓越的佛教领袖、杰出的书法家、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与伟大的爱国主义者。[1] 1938年后,...[更多] 严济慈(1901.1.23—1996.11.2),谱名泽荣,学名寓慈、济慈,字华庭、慕光,号子祥、厂佛、岸佛。[1] 浙江东阳人。南京大学...[更多] 周慧珺,女,1939年出生,浙江镇海人。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、上海书法家协会主席,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。 中国著...[更多] 启功(1912——2005),自称“姓启名功”,[1] 字元白,也作元伯,号苑北居士,北京市满人。[2] 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。[1] 中国...[更多] 沈鹏,1931年出生,江苏省江阴市人。1950年起在《人民画报》社工作,曾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室副主任、总编室主任、副总编...[更多]
联系方式
北京拾得堂书画网
联系人:陈先生
手机:13701185227 微信同号
QQ:849433356
邮箱:849433356@qq.com
网址:http://www.shidetang.cn
地址:北京市朝阳区西坝河东里109栋
作品详情
![]() |
名称: | 书法 | 编号: | 1877 |
作者: | 刘建武 | 规格: | 3平尺 |
价格: | 协商 | 状态: | 未售 |
浏览: | 3099 次 | ||
备注: | 刘建武,1959年出生于陕西华县,现任中央电视台军事节目中心高级编辑,大校军衔,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。入伍二十多年来,他的足迹遍布全国部队基层,上高原、下海岛、走边防,撰写书法作品3000余幅,为官兵带来了丰富的文化盛宴。 天道酬勤硕果丰 1978年刘建武因为写的一手好字而被招入伍,后来被分配至解放军出版社,在那里,面对众多书籍,他不断学习书法、国学、历史等方面的内容,紧张工作之余,仍痴心于练习书法。到休息日,一个人在办公室,一写就是几个小时,常常进入忘我的境况,放下笔,手乏的拿不往筷子,只能用匙子吃饭。时间一长,他的胳膊沉重的抬不起来,就改用铅笔习写,右手姆指和中指握笔处因此结下硬硬的老茧。 此外,军人的崇高、部队的庄严,让刘建武对自己书法的定位有了新的认识和更深厚的情感。从而更好地领悟古人的书法艺术,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,形成了其书法作品端庄、严谨、周正、完美的艺术特点。天道酬勤,刘建武的书法作品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肯定,有一位行家曾经评价刘建武的隶书:“他的隶书,章法上,字形与笔画结合,顾盼得宜,显示了很强的把握能力。” 饮水思源不忘本 虽然一早就离开了渭南,但是刘建武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渭南人,正是苍苍少华泱泱渭水养育造就了自己,他认为乡情是滋养自己书法作品的源头之一。“写字就是写心。”他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着对历史的崇敬,书法的热爱,故乡的情感。“三秦沃土多灵秀,京华耕耘报乡情”,把他的家乡之情全写出来了。“渭河之子”这枚印章是刘建武众多印章中的一枚。他说,这枚印章的涵义是,任何时候不能忘记三秦的养育之恩。对于家乡,刘建武有着很深的感情。2012年的第一次书法作品展就是在陕西西安举行的,在他看来,这是一位游子给父老乡亲做汇报,给陕西的各位老师交作业。在西安第四军医大学,有一块石头上书“大医精深、大医至诚、大医仁术、大医厚德”四行大字,这就是刘建武为家乡大学的提字,高度凝练的语言,生动准确的诠释了第四军医大学的院德医魂。 “我是喝着渭河水长大的,渭河养育了我,渭河在我心目中有很重的位置。在北京做善事,做好人,就是对家乡最好的回报。”写了这么多年,刘建武觉得越写越有兴趣,越写也越难,同时,越写越有信心。“这个信心来自于父老乡亲对自己的希望,来自于部队对自己的希望,来自于朋友对自己的希望,也包括历史对自己的推动。基于此,每创作一幅作品,都要无愧于这个时代,无愧于父老乡亲的厚爱。”正是在这种动力的推进下,几十年来,刘建武从未停止学习和前进。 |